首页 国内 你不是我老爸! 政治人物稱呼下的文化差異

你不是我老爸! 政治人物稱呼下的文化差異

首相丹斯里慕尤丁昨日因在直播時的“阿爸藤鞭懲罰違規者”論引起民眾強烈反彈,而其中人民對於慕尤丁的“阿爸”稱號呈現了有趣的分隔現象。馬來社會縱然不滿“藤鞭論”,但普遍上仍接受甚至喜歡“阿爸”稱呼,反觀華社則會直接嗆“你不是我老爸!”

而這個現象的背後,顯示了華巫兩族的文化差異,以及馬來社會的政治文化運作。

“阿爸”(abah)是國盟宣傳機制為慕尤丁上任首相3個月後所取的稱呼。該稱呼在馬來社會中帶有親切的長者之意,類似中文語境中的“爺”,“老爹”的意思。被取上長輩稱呼的,還包括了國防部高級部長依斯邁沙比利以及衛生總監丹斯裡諾希山,前者被稱為大伯,而後者被稱為二伯。

該稱呼由國家媒體機構馬新社在報導中使用,隨後一些主流媒體甚至也跟進使用該來稱呼慕尤丁,於是該稱呼迅速在社交媒體間傳開。馬來網民普遍非常喜歡這個親切的稱號,慕尤丁成功塑造其慈父愛民的親切形象。成功的宣傳包裝加上政績表現,使得慕尤丁在這段期間的支援率高漲。                                                               

馬來社會的慈父恩主形象

類似的稱呼在馬來社會中並不新穎,在數個世紀前馬來社會便是用類似的稱呼來尊稱政治人物。根據安東尼米納(Anthony Milner)的著作《政府:殖民時期的馬來政治文化》指出,馬來政治中一個常見的政治操作,就是塑造政治人物的慈父形象。

在馬來社會的倫理觀中,父親或叔伯輩是個相當重要的權威。後輩必須對父親或叔伯輩畢恭畢敬甚至言聽計從,而作為回報,這些長輩則必須扮演保護及施恩的角色。

因此馬來社會普遍相當喜歡這一種親民又帶有保護恩寵形象的政治人物,大馬第五任首相阿都拉當年的稱呼便是“伯拉”,也就是阿都拉伯伯的意思。

因此當慕尤丁被冠以“阿爸”的家父形象後,他便被當成為了家庭(國家)不懈工作的領導人,而這在馬來社會尤其是保守地區的馬來人心中,具有相當高尚的形象。

若非因為太多國盟部長違反防疫SOP引起民憤,慕尤丁這一次的“阿爸藤鞭”論很可能會在馬來社會引起一陣旋風。

除了慕尤丁,其他内阁成员也获得叔伯輩称呼

“我是你老爸”的華人粗口文化

相反在華人文化中,則對於這種“被人當老爸”的行為普遍感到反感,而這與華人粗口中的女性羞辱思想有關。

華人粗口文化中最常見“幹你娘”、“雜種”、“他媽的”等涉及與對方母親性交的罵法,其背後意涵有兩點:一是嘲笑對方血統不正,因為不僅表示被罵者的母親不守婦道,也表示罵者可能就是被罵者的爹。二是認為當爹了,就對孩子有絶對控制權。魯迅的《阿Q正傳》中阿Q被人打了,嘴裡喊着“反了,兒子打老子”,其背後的文化運作就是如此。

華人粗口文化喜歡當人爹

因此在華人政治中,在塑造政治人物的慈父形象時往往有別於馬來社會,僅僅是塑造其在家庭內的慈父,而鮮少會直接讓政治人物直接當民眾的“爹”。

因此當慕尤丁平白無故的當了自己的“阿爸”時,華社縱然沒第一時間跳腳,但在慕尤丁出事後往往就是一句,你不是我老爸!

  • Share
  • Follow

评论区

没有找到数据。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