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精神像徵,足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馬拉多納因心臟驟停辭世,享年60歲。阿根廷上下都為這位傳奇的離世感到悲痛不已,阿根廷政府宣佈將舉行為期3天的全國哀悼,阿根廷足球協會發文表示“對傳奇之死最沉痛的哀悼”。
對於其他人而言,馬拉多納是足球才華洋溢,堪稱足球之神的人物,而對阿根廷而言卻遠不止於此。對許多阿根廷人而言,馬拉多納是一個為祖國復仇的偉大復仇者,也是一個承載人民夢想,令他們相信阿根廷終將成為世上樂園的化身。
這一切就要從馬拉多納球員生涯巔峰的那場1986年世界盃冠軍說起。當年英國和阿根廷在1982 年就福克蘭群島問題開戰,阿根廷上下當時本以為雙方能展開勢均力敵的戰鬥,豈料等來的卻是軍隊遭到了英軍無情的碾壓,阿根廷被打得懷疑人生,國民自此陷入了自卑與不滿的情緒。
1986 年墨西哥世界盃,阿根廷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被世人看好,然而在幾乎靠著馬拉多納一人之力的情況下,竟然以不敗姿態一路殺入八強,對上了當年打敗阿根廷的英國,而這也是馬拉多納封神的一戰。
賽事到下半場六分鐘,身高只有165釐米的馬拉多納在一次爭頂時力壓185釐米高的英國門將施路頓,並用前臂打入一球,當時被裁判判定有效。賽後照片證實,馬拉多納的確是以手把球拍入網,他本人也自稱是“上帝之手” (Hand of God)
而經常被世人忽略的神級表現,則是在上帝之手的3分鐘後,馬拉多納一人帶球,單槍匹馬盤球直襲60多米,越過包括守門員在內的6名英國球員並打入一球,徹底把英國的世界盃之夢扼殺。這一球也在2002年,國際足聯所舉行的官方評選中,被球迷票選成世紀最佳進球。
自此阿根廷人民完成了對英國人的復仇,而馬拉多納也走上了神壇。
阿根廷的精神像徵 染毒的足球上帝
馬拉多納之所以被阿根廷人當成精神象徵,不僅僅是因為在1986年帶領阿根廷拿下世界盃冠軍,而是在於他的人生經歷給予了阿根廷人無限的想象和自信。
馬拉多納自小在貧民區長大,年輕時就展現了過人的足球天賦。他16歲參加阿根廷甲組聯賽,18 歲代表阿根廷青年軍在 1978 年世青盃協助阿根廷奪冠。
馬拉多納在22歲首次參與世界盃,並同年轉會到西甲霸主巴塞羅那,效力巴塞期間上陣 58場入 38 球。隨後轉投籍籍無名的意大利南部小球會拿波里,在隨後的7年裏以一人之力讓這個小球會變成意甲實力分子,兩度贏得意甲聯賽冠軍、一屆義大利盃、一屆歐洲足協盃。
從一個窮小子到以一人之力改寫足球歷史的傳奇,馬拉多納讓阿根廷人看到了夢想。阿根廷在19世纪末称得上是南美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五十年代的阿根廷人均收入更是明显高于德国, "富得像一个阿根廷人"是当时的一句俚语。然而,1946年赢得总统选举的胡安·多明戈·庇隆(Juan Domingo Perón),却成了这个国家噩梦的开端。被称为庇隆主义的福利政策无视财政状况,靠着寅吃卯粮的原则,疯狂放福利制度,并且在财政吃紧时毫不收敛,反而是转向借债印钞,最终导致全国通货膨胀失控。
加上其他一系列不切实际,只求短期福利的经济政策,讓这个原本在二戰後富得漏油的国家,在數十年間迅速衰落成窮國,而1982年与英国的战争更是直接导致军人政府的垮台。在这种迷茫的时刻,马拉多纳的出现让阿根廷人民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世界杯上击败了英国更是让阿根廷人重拾了信念。
阿根廷人都幻想着,阿根廷總有一天能夠像馬拉多納一樣,從窮人區的小伙子逆襲成震驚世界的大佬,也幻想着有個人物能夠憑着一人之力改寫阿根廷的困境與命運。
然而事實卻是殘酷的,足球上帝馬拉多納在黑手黨充斥的拿波里染上了毒癮,自此事業走下坡並在1997 年掛靴。自此之后,他的人生可以说是极其复杂,风流成性的他拥有11個孩子,與前妻克勞狄婭(Claudia Villafane)最终闹上了法庭,当然这也包括了他的經紀人兼好友科波拉(Guillermo Coppola)。他重出江湖执教的成绩表现平平,人们更关注的是他的私生活。
而这仿佛就像他的祖国阿根廷一样,在60年代開始一連串的政治亂象後,經濟崩盤衰落至今,当人们再提起它的政绩表现时,更多的是让它几乎破产的3230亿美元负债,而非他的昔日辉煌。
评论区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