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是一個以多元種族、文化、宗教社會自居的國家,然而實際上卻是長期在單元政治及文化的禁錮下,從來沒有從族群與宗教問題的糾纏中脫身。就連簡單的民生協助課題,都可以被炒成種族及宗教課題。
無可否認,國陣政府自建國以來試圖打造以馬來文化為主體的單一國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偏袒了馬來族群。加上政治人物為了政治利益而炒作的種族情緒,使得馬來西亞被“土著与非土著”的觀念严重分化,任何事件最終都只會演變成種族宗教問題,而不是價值觀或行為的問題。
最簡單的,就連市政局的執法行動也會被解讀成種族打壓。舉例,當非法擺攤的馬來小販被取締時,網上就會出現大量言論指“市政局打壓馬來人”,“不抓華人卻只抓馬來人”,“辛苦找吃的馬來小販被打壓,非法的華人色情按摩院卻沒事”等言論。同樣的,當市政局取締華人小販時,網上也會出現大量“馬來人打壓華人小販”的言論出現。
有人說,那是因為小販被取締了心有不甘,所以才會有這種負面聲音,若是做好事就沒問題了。
很抱歉,事實還真是就連做好事都有可能被批評“不幫自己種族”。公正黨曾多次馬來人指責“只幫華人,不幫馬來人”,同樣的當行動黨也曾多次被華人指責“為什麽只幫馬來人”。
公正黨議員郑立慷曾在國會上提出,需要幫助失業的馬來青年,結果就被一群大中華主義者批評為忘本,忽略華人只幫馬來人。行動黨議員沈志強的“只要你去上學”計劃,也曾被指為只把電腦留給馬來人而忽略華人選民。
就連專門做善事的馬鈴薯叔叔關志庭也曾因為幫助弱勢的馬來群體,而被一些華裔網民諷刺為何只幫馬來人而不多幫幫華人。吉北区圣约翰救伤队队员黄绍维想要在车祸现场欲为受伤少年處理傷口時,也被旁人“種族歧視”的阻止了。
當我們連幫人都必須“種族正確”時,我們就可以清楚意識到馬來西亞的種族問題依然根深蒂固,族群和解之路依然遙不可及。
作者:瀚林記事
傅政瀚,《觀察者》總編兼記者。 心裏有些話,不能寫成報道,那就寫成評論吧
评论区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