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華社說到端午節,一般上都會想到粽子、龍舟和屈原,而其中粽子和龍舟就是人們當年為了紀念國家破滅後投江自盡的愛國詩人屈原。然而,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的說法其實遭學術界拋棄,因為端午節早在屈原出生以前就已經存在,事實上端午節與屈原的綁定,是愛國主義驅使下一步步的政治造神結果。
雖然目前學界依然對屈原投江的確切日期依然有所爭論,但根據《史記·孟嘗君列傳》的記載顯示,遠在楚國滅國之前數十年,齊國便已經盛行迎接端午節。聞一多也在《端午考》指出,端午節的起源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當時吳越地區的百越人普遍具有龍圖騰崇拜,有許多龍神相關的祭祀活動,而將粽子與龍舟的源頭也並非為了紀念屈原,而是祭祀龍神。
江紹源在1926年的《端午競渡本意考》中提出,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本是一種用法術處理的公共衛生事業”,並且否定了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的說法,“我以為我們從《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可以看出:此俗實在比屈原、伍子胥、勾踐三人都早,但是後來吳、越、楚的人又都想把這個風俗歸到本國的某一位大人物身上去。”
考古學家也在距今約5000至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發掘了刻有龍形圖案的獨木舟,因此相信這些獨木舟是最原始的龍舟。
此外,許多文獻記載或歷代相傳的許多端午習俗,如用來驅邪避疫的特殊習俗,插蒲子艾葉、喝雄黃酒、祭五瘟使者等,均與屈原劃不上關係。
屈原與端午節什麽時候綁在一起?
目前可知,將端午節起源與屈原殉國聯繫起來的文獻記載,是劉宋時期的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周時,楚屈原以忠被讒,見疏于懷王,遂投汨羅以死。後人吊之,因以五色絲系角條,於節日投江祭之。”,而隨後經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深入人心。
事實上,中國古代社會早期在端午節中紀念的也不只是屈原一人。其中如春秋時代名相伍子胥、中國古代知名孝女曹娥、在端午節平定苗族的漢朝大將馬援等。
屈原被捧上端午節神台也並非一蹴而就。在漢朝初期,儒生會批評多次頂撞楚懷王的屈原,如《漢書》作者班固就批評屈原,“露才揚己,責數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
其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只表揚討論屈原的文學造詣,而不太重視他的愛國情懷。直到後來《續齊諧記》的流傳,其中“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才使得端午節與屈原扯上關係,屈原為國捐軀氣節也成了當時文人為了表達自身精神世界的載體。
但此時的屈原也依然還不算是獨佔愛國形象的端午象徵,直到南宋時期的洪興祖及朱熹透過“屈原之憂,憂國也”的愛國心,樹立抗金救宋的精神象徵,這才開始把屈原進一步拉拔成文人“忠君愛國,為國捐軀”的旗幟。
在近代則是因抗日戰爭爆發,當時的著名文人郭沫若所創作的歷史劇《屈原》,透過屈原形象呼籲全國人民堅持抗戰也引起了全國轟動。根據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周恩來在《新華日報》發表的文章、郭沫若的自述,以及當時支持共產黨的文章可知,這部戲劇也是當時共產黨政治鬥爭的一種方式,其中周恩來更是直接認定,“《屈原》演出的成敗關係到重慶左翼文化運動的興衰成敗”。
由此可見,屈原之所以能夠成為端午節的“源頭”,很大程度和政治力量為了塑造“官方的愛國主義”有關。從古至今,屈原都成了政治力量塑造“忠君愛國”的重要旗幟。
评论区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