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保王爭奪戰:競相尊王的馬來政治
马来政治中的尊王攻防战正打得激烈。

保王爭奪戰:競相尊王的馬來政治

國盟政府日前冷處理國家元首蘇丹阿都拉要求召開國會的諭令,引起民眾反彈,尤其馬來社會更是稱其行為“忤逆”(derhaka)。與非馬來政治圈將此事當成攻擊國盟政府的單一事件不同,馬來政治圈如今正就此事展開了激烈的“尊皇”爭奪戰,以搶奪馬來捍衛者的代表權。

馬來西亞自獨立至今都實行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和馬來統治者向來被視為如同傳統西敏寺體制 (Westminster Parliamentary System) 下的“虛位君主”,僅在首相任命、政策批准、三軍統帥等事項上扮演由憲法賦予的禮儀性角色。尤其在敦馬哈迪擔任第四任首相時,對王室的大幅度削權更是讓王室在往後數十年在大馬政治中沉寂。

然而,隨著2008年反對黨勢力的崛起,以巫統、公正黨及伊斯蘭黨為首的馬來族群政黨互相爭奪馬來支持者,造成了馬來社會的內部分化加劇,尤其是2018年的第十四屆全國大選中,馬來社會25% 至 30%選擇了希盟,35% 至 40%選擇了國陣,以及30% 至33%支持伊斯蘭党,形成馬來社會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馬來社會的分裂也自然導致了政治局勢的不穩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議員跳槽事件不斷,聯邦和各州政權輪番上演變天戲碼。在這種政治環境下,王室也重新回到了政治中心,成為各政黨爭奪馬來社會代表權的代表,因此馬來政黨之間就發起了“忤逆王室”及“尊王攘夷”的攻防戰。這也讓王室在一系列的政治博弈中獲得了更多的權力。

從虛位元首成為權力源頭

在2020年2月發生“喜來登政變”後,王權也開始從以往負責蓋章認證的“虛位元首”逐漸成為了各陣營的“權力源頭”。

在喜來登政變中,國家元首蘇丹阿都拉並未在馬哈迪辭職後立即解散議會并宣佈大選,反而立即召見下議院全體議員面談後,透過憲法賦予的裁量權決定由慕尤丁擔任新任首相。

這也是國家元首重新回到政治中心的第一步。隨後,蘇丹阿都拉多次發佈御詞,並在關鍵時刻如安華聲稱掌握“強大且可信的多數議員支持”時,都掌握了憲法所賦予的權力,聲稱安華沒有提供多數議員名單,暫時打消了安華對慕尤丁的進攻,很大程度穩定住了政局。

當然,這也導致了民眾曾一度認為國家元首偏袒首相慕尤丁,而導致華社起了“宮保鷄丁”(原意既王宮保住慕尤丁)的說法。這也側面展示了,民眾意識到王權目前已經發展到足以插手政治局勢。

民众曾以“宮保鷄丁”暗喻国家元首偏袒慕尤丁。

 

“尊王”與“忤逆”的攻防戰

然而,隨後在國盟政權防疫失敗,朝野政黨及民眾都紛紛要求召開國會檢討防疫,慕尤丁也擔心召開國會將使得反對勢力趁機發動不信任動議拉他下馬,因此想盡辦法各種推託。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元首也再次介入,通過會見各黨領袖、召開馬來統治者特別會議以及多次諭令,要求國盟政府必須儘快召開國會。

而國盟政府多次試圖透過無賴的說詞來拖延的行為,也被政敵抓住痛腳,紛紛以國盟政府“忤逆君主”為由強力攻擊對方。雖然國盟曾試圖透過宣傳機器辯解,聲稱國盟的行為并沒“忤逆”國家元首,甚至“忤逆”的概念已不再適用於現代政治,如总检察长丹斯里依德鲁斯哈仑聲稱,只有内阁才能决定国会召開的日期,而国家元首只能在內閣的建議下谕令召开国会。

国盟政府遭标签为“忤逆的政府”。 (图:网路照片)

但上述這些嘗試均不奏效,反而更加深了國盟政府在馬來社會中“忤逆君主”的負面印象。國盟最終被迫承諾在7月26日召開國會。

從巫統、希盟及國盟的攻防戰中可見,“尊王”已經成了當今馬來政治的輿論主流。尤其以伊黨及土團黨為首的國盟政府更是在這場攻防戰中,因被貼上“忤逆君主”的標籤而慘敗,從而導致了其在馬來社會中的執政威信受到極大的挑戰。

這也顯示了,馬來王室在政治動蕩的當下,其在大馬政治結構中的角色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從以往的“虛位元首”逐漸成了政黨的“權力源頭”。至於馬來王室未來是否會獲得更多權力,以至於其最終回到被馬哈迪削權之前的地位,脫離於大馬司法權之外則仍需繼續觀察。

  • Share
  • Follow

评论区

没有找到数据。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