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用團體抖音及其國際版TikTok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總下載量已經突破30億次。然而為何抖音能夠異軍突起,而作為短片App始祖的Vine卻又早早涼透呢?
數據顯示,抖音TikTok的全球用戶目前的內購付費已經超過25億美元,而目前全球達到25億美元收入的非遊戲應用僅有5款,除了抖音TikTok外,其餘四款分別為Tinder、網飛(Netflix)、YouTube和騰訊影片。
相比之下,作為全球短片App始祖的Vine下場就顯得悲催了。以6秒短片內容起家的Vine,在尚未上市前就在2012年10月被推特(Twitter)以3000萬美元全資收購。
隨後在2013年3月一登場就火爆全網,短時間沖上了App Store社交類軟體下載榜第一位。其火爆程度更是引來對手公司臉書(Facebook)的怒火,面世第一天就遭停掉好友推薦的許可權。
Vine可謂出道既巔峰,正當所有人以為一頭社交媒體巨頭即將升起時,誰也沒想到接下來的4年,Vine卻如同流星般急速隕落。

創始人出走 產品失去靈魂
Vine在面世後迅速爆發,卻在僅僅4年後就慘遭關閉。Vine是由霍夫曼(Dom Hofmann)、柯林(Colin Kroll)及魯斯尤蘇波(Rus Yusupov)所創造。
早期的Vine基於霍夫曼的設計理念而顯得簡單輕便,使用者只需要按着螢幕就可錄製影片,然後鬆開手指便完成錄製,因此使用者可在6 秒內可以錄製幾個場景。
隨後Vine便把目光放在西南偏南大會(South by Southwest),這個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舉行的電影、多媒體和音樂大會。Vine在2013年3月的活動上,與現場觀眾拍了超過200個Vine影片,並上傳到推特,徐迅引起轟動。Vine打鐵趁熱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陸續推出新功能,吸引了大量使用者,每月影片上傳數更是激增到1200萬。
隨着Vine的崛起,也帶領着在該平臺上發佈影片的創作者如金巴赫(King Bach)、麗麗龐斯(Lele Pons)、扎克金(Zach King)等迅速走上人生巔峰。

Vine的擴張也遭到了臉書的反擊,迅速在同年6月透過旗下的Instagram推出功能類似的Instagram Video來對壘Vine。而臉書的策略也極為成功,Vine的影片上傳數量也出現急速下滑。
然而,作為Vine靈魂人物的霍夫曼卻因為與團隊理念不合,而在2014年1月辭職,職位由柯林接替,但也柯林也在3個月後離職。至此,Vine的創始3人便僅剩1人,產品總監也換成了來自谷歌的傑森托福(Jason Toff)。
失去了靈魂的Vine也開始在原先的道路上越走越歪,從一開始的簡單6秒影片,開始加入了模仿Instagram、Snapchat以及Whatsapp的功能,Vine也是從這裏開始走向衰落。
內部矛盾 台柱出走
相較於臉書在收購Instagram後精心栽培,Vine在推特的麾下就顯得孤苦伶仃。由於臉書在當時已經具有成熟的營收模式,因此Instagram在摸索商業模式時就少走了許多彎路,而推特則是在當時依然沒有形成自己成熟的商業模式,因此更無暇顧及Vine的成長及營運。
推特內部及Vine在如何及何時透過Vine來獲利這一個關鍵問題上不僅沒有達成一致,甚至連對Vine的前景也沒有清晰的策略。

而情況在2016年變得更糟糕,推特在傑森托福離職後找來沒有科技背景的外部人員哈娜多納凡(Hannah Donovan)接手,導致Vine內部團隊相當不滿。加上推特一直無法給予Vine團隊一個明確的方向,最終導致多名Vine核心骨幹成員相繼離職。
Vine的內部問題也使得當初那些靠Vine走紅的創作者們感覺到危機,於是這些當初被稱為“Viner”的創作者們也迅速投奔了其他平臺,對靠着創作者吸引流量的Vine而言無疑是致命打擊。
隨着創作者出走,使用者減少,推特也意識到投入更多的資源也無力回天,最終在2016年10月27日宣布关闭Vine。那顆曾經在網路掀起風暴的流星也就此隕落。
评论区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