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我面前耍娘,我會一巴掌賞過去。"
最近中國狙擊娘炮文化,以上是某大馬兒童漫畫家寫下的感想。短短的一句話就顯露出作者本身的性別歧視、霸凌文化、激化社會對立,以及父權社會的男性危機感。
馬來西亞最不缺的就是歧視及霸凌,國內學府就常年傳出霸凌致死或尋短悲劇。然而,當一名藝術創作者卻公開示範霸凌少數群體的行為,卻還獲得部分網友的認同時,我們是該思考我們的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也有網友貼出台灣同志遊行的暴露穿著,誤以為陰柔男子就等於同性戀,更藉他人的穿著習慣,給陰柔扣上道德低落的帽子。
其實我國常年生產類似笑話,例如;某校給陰柔男生進行強迫輔導,之後宣稱成功“治癒”他們。政府也曾發佈辨認男同性戀的指南,其中一條是“陰柔氣質的男子”。民間則有黃明志的歌曲創作,頻繁使用不友善的詞彙“阿瓜”,戲謔式地刻板化跨性別者。中學時期的我,也曾被朋友載去跨性別者的工作地點,看著他們打開車窗大聲嘲弄,刻意激怒對方後揚長而去。
無論有意或無意,這些荒誕言行,傳達出一個重要的訊息: 我們急需性平教育。以下會從漫畫家的另一句感想,進行反思。
“正常男人卻玩起娘炮文化,是一種反社會現象,不鼓勵。”
其實“娘炮”本來就是貶抑女性的詞彙;大家習慣用女性氣質攻擊男性為弱者,只要說對方像女生就達到羞辱的效果,這不就把女性視為負面的二等形象嗎?這些年來,父權主義為了推廣崇陽貶陰的觀念,創造出刻板的社會審美觀;即生理男性須剛烈勇敢、女性則得陰柔內斂。另外,漫畫家還用上威權氣息濃厚的“反社會現象”合理化自身有限的視野、無科學依據地定義什麼是“正常男人”,強化了父權體制的歧視與刻板印象。人類不斷地進步,我們對自身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或許漫畫家不曉得,其實他僵化定義男人,才是不正常的。
首先,男女已不是上世紀的二元對立,因為二元無法充分描述人類及其他物種的性複雜度。唯有上面的“性別光譜”,才可以有效涵蓋我們於性別上的不同層次。畢竟性別是流動的,不是單純地全處於左端或右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及組合。例如,我們的生理性別是雄性,性別認同是女生,氣質偏陰柔,性傾向偏女生。所謂性別,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選擇。
我理解很多人(包括我);都有視野及領域的局限性,因為相關知識的不足,導致文化思想層面上無法接受性別的多樣性,所以知識教化就非常重要了。相較於使用傳統道德觀進行綁架,透過現代知識打開人們的視野會更有效,尤其是糾正“甩巴掌”的攻擊性意識。
為何很多男性會把“性別歧視暴力化”?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傳統性別角色受到挑戰,威脅到父權社會中的男性主導地位,內心產生不同程度的危機感;而他們為了保護男性的地位,只好把焦慮轉化成憤怒,又或是物理上的攻擊。
我並不是相關運動的活躍份子,但自知不該強化父權體制,進而學著開放接受更多新觀點,我也明白,很多長輩無法一時半刻就接受性別光譜,但至少我們這一代人,必須主動地改變自己的陳舊觀點,透過實踐鬆動社會上的一些限制,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馬來西亞已有太多孩子,因父母的不理解而自責;內心的傳統思想與心理認同產生極大衝突,最後甚至厭惡自己,更不要說在求學及就業上所受到的制度性歧視及迫害了。
漫畫家也在感想中說,他很同情男人身女人心;但我相信大眾最需要給予的不是同情,而是主動認識我們還不熟悉的領域,一起打破刻板印象、尊重別人的不同、接受彼此的差異、擁抱多元社會、邁向真正的文明。
若你還有顧慮,請做一些反向思考:在數十年前,男生留長髮、打耳洞是被各國威權政府視為叛經離道的危險行為,許多繪畫及服裝被視為歪風邪道。再更古老之前,地球被廣泛認為是平的。今天回看這些事情,你是否覺得荒謬?同理可證,今天的“仇視娘炮”就是以前的“打耳洞”及“地平說”。
最後,若今天真要甩巴掌,我建議大家甩自己一個耳光。畢竟我們已生活在21世紀,但身邊卻還有這麼多的歧視及壓迫行為,是我們的漠視導致今天的惡果。這個巴掌,值得賞給自己。
作者:有話直說
大家有话直说,理性讨论
评论区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