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那些逐渐消失的农历新年习俗

那些逐渐消失的农历新年习俗

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其中过节的传统习俗如贴挥春、吃团年饭、谢灶、派红包等带有各种意涵的习俗不胜枚举。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马来西亚华社在庆祝农历新年时,一些传统习俗已逐渐被淡忘。如今这些已逐渐消失的新年传统习俗,你又对哪些还有印象呢?

祭灶:糖封灶君口 四季无灾忧

谢灶是每年农历12月23或24日,人们替家中即将返回天庭复命的灶君饯行的习俗。相传灶君会在此时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复命,汇报所在的这一家在过去一年的所作所为,而民间为了感谢灶君过去一年的庇佑,同时也希望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因此便会举行祭灶和送灶的仪式。

正所谓“糖封灶君口 四季无灾忧”,不同地区祭祀灶君的仪式和祭品都有所差异,但共同点就是贡品中必须准备糖,而且最好是麦芽糖,目的是希望灶君吃了嘴甜或是被糖粘住嘴,因此只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不说坏话。

随着民间灶君信仰越来越淡化,许多家庭如今已没有祭灶的习惯,“糖封灶君嘴”也逐渐变成人们曾经熟悉但已陌生的传统习俗。

许多家庭如今已无祭灶

迎灶君:灶君回归佑人间

上述说到送灶君,自然也有迎灶神的习俗。大年初四就是灶君重返人间,对所在家庭过去一年的善恶表现赏善罚恶,同时也会继续继续庇佑及监督所在家庭。

人们会在初四接神,准备鲜花、素果、牲礼、酒菜、干净毛巾以及一盆清水来迎神,随后便会焚香点烛烧金衣,燃放鞭炮恭迎灶君返回人间。

然而,当祭灶的习俗都逐渐消失,那么连带的迎灶君习俗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赤口日:易怒暴躁惹口舌

正月初三俗称“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或“赤口”。 “赤狗”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恶神,会导致人们暴躁易怒,因此初三“赤狗日”和谁拜年都容易发生口角争执惹是非。

此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因此人们为了避免贫困,因此这一天通常都会在家中休息,所谓“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吃饱”。

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人往往在初三便已恢复工作,使得人们以往初三在家休息避赤狗的习俗逐渐消失,如今反而更多人会安排初三出门旅游或者亲友聚餐。

送穷神:送穷致富

正月初六“送穷”顾名思义是祭送穷神,又称“送五穷”、“赶五穷”、“送穷灰”等。送穷仪式五花八门,但具体都是会在这一天的早晨,点燃爆竹后把家里的垃圾清扫出门,象征扫除贫困、祛邪避灾。

有些地区的送穷仪式则是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并准备干粮让“穷鬼”乘船离去;也有地区会制造纸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并将家中垃圾扫到纸人背上的纸袋,随后送出门燃烧。此外,也有地区习俗要求正月初六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随着送穷信仰的式微,如今已越来越少人继续送穷习俗,甚至许多年轻一代都已经不知道穷神的存在。

送穷神习俗已逐渐式微

贺年卡:文字的温暖

随着通讯科技的进步,人们互相祝贺的方式也逐渐从手写的贺年卡演变成简单快捷的通讯软体所取代。如今许多业者已经不再入货贺年卡,有些甚至连贺年卡供应商都已停产。

媒体报道曾指出,国内以往高峰时期,每家大型书局的贺年卡销售额可轻松突破数万令吉,如今则是有生意就算赚到。业者们估计,以现有的销售趋势来看,国内可能不出数年便无法在市面上找到贺年卡。

如今已经越来越少人寄贺年卡拜年
  • Share
  • Follow

评论区

没有找到数据。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