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肆虐的COVID-19疫情不止給全球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中美兩國之間因防疫工作而摩擦劇增,極有可能把兩國對於全球霸權的爭奪戰加速打響,導致全球進入新冷戰時期。
世衛爭奪戰
國際組織向來是各國角逐國際話語權的鬥獸場,而在這次的疫情中,世界衛生組織無疑被推到了風尖浪口,成了中美兩國在國際國際話語權中的磨心。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在白宮記者會上接連砲轟世衛在此次疫情的作為,並指責世衛偏袒中國的作為。他也暗示,美國將可能中止對該組織的會費。在世衛194個會員國中,美國目前仍是最大的會費貢獻者,佔了22%,而中國則佔了7.92%。
美國多名學者曾多次指責,譚德塞領導的世衛組織過分偏袒中國。在中國明顯爆發人傳人事件以及中國境外已經出現感染病例時,中國卻依然聲稱“可防可控”,而此時的世衛非但沒有介入調查,反而遵從中國的說法,對各國強調沒有人傳人跡象。
學者也指出,世衛甚至在其他國家打算對中國採取封關的防疫措施時,出言指責各國試圖製造恐慌。此外,世衛遲遲不宣佈“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也造成多國在防疫措施的誤判,進而引發後來的悲劇。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譚德塞在宣佈“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前曾到訪中國,并先後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克強接見。外界猜測,這或許與世衛後來決定是否宣佈“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有關。
與此同時,美國的盟友也針對世衛組織發起責難。其中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也曾公開指責世衛,指由於世衛與北京關係密切,因此有大量聲音將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中國衛生組織”。
泰國的世衛代表蘇威也曾在2月6日的世衛會議上,不僅嘲諷世衛在應對此次疫情與其他流行病疫情有雙重或者三重標準。他也“建議”世衛馬上召集世衛人員和專家到中國去開全球會議,以重振全球防疫信心,而他願意捐出半年的退休金促成在中國開會,他自己則會自掏腰包參加會議。
對於美國的指責,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採取強硬態度回應,指“若美方不想有更多屍袋出現,就該停止把疫情政治化。”
中國也在第一時間出來聲援譚德塞,其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在譚德塞的帶領下協助了各國應對疫情及推動國際抗疫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和高度讚譽。
作為中國盟友的非洲諸國則出言力挺譚德塞。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馬哈馬特(Moussa Faki Mahamat)在推特上表示,“很驚訝美國竟然反對世衛的領導,但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會全力支持世衛與譚德塞。”
隨後非洲多國領導人包含奈及利亞、南非、納米比亞、盧安達等國家也相繼加入力挺行列。
雖然美國依然是世衛組織最大的會費貢獻者,但中國依然在其能力範圍內加強其在世衛組織裏的話語權,而其中譚德塞擔任世衛總幹事便被各界視為是中國加強話語權的其中一個方式。
譚德塞來自衣索匹亞,2017年譚當選世衛總幹事時,得到了非洲諸國及中國的大力支持。多家媒體曾報導指出,衣索匹亞在一帶一路中得到了中國提供的大量資金,其中外債有一半來自中國,因此譚德塞也被國際社會世衛是中國的代理人。
其中一件引起各界嘩然的事件,就是世衛在發佈的防疫建議中,刪除了中文版中的“不要使用傳統草藥治療新冠狀病毒”的警告,而恰逢當時習近平在防疫中多次提及“堅持中西醫結合”,因此被視為因與中國官方論調不同而刪除。
雖然世衛後來澄清,指在其他版本中也已經刪除了“不要使用傳統草藥”的警告,但已然遭到質疑。無獨有偶,中國也在3月7日,也就是世衛刪除該警告后的第二天,便向世衛捐款2000萬美元。
疫情之外的全面角力
在疫情之外,中美兩國之間的抗爭也在燃燒。相對於舊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之間的抗衡多數集中在軍事、外交和政治方面。蘇聯從來沒在經濟上對美國造成挑戰,在冷戰期間蘇聯的經濟規模不曾超過美國經濟的一般。
然而,今天的中美抗爭除了軍事、外交和政治方面外,在經濟和科技的挑戰也不容輕視。中國如今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體量已經足以與美國一較高下,甚至在一些經濟場合中,中國已經領先美國。
美國前國家安全局局長羅傑斯(Mike Rogers)曾經在廣播節目中表示,美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經濟競爭能力如此接近的競爭者。他也是美國政策圈中最早警告華為和中興這一類中國科技公司對如何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的人。
羅傑斯在2012年就和其他人一起撰寫過50頁的報告,指出這些中國公司與中共政府存在長期的合作關係,因此美國情報界和國會必須對這些公司多加關注。
他認為,中國把獲得頂尖技術作為發展目標,集中力量獲取下一代技術如量子電腦、5G網路、生物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領先地位。同時也在全球推廣中國的技術標準,然後并透過政府的幫助加強這些中國公司的發展,以取代西方國家公司的統治地位。
美國田納西州的美國國會聯邦眾議員馬克·格林(Mark Green)4月4日時指出,習近平曾在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要定購10 億隻口罩時,要求法國用華為 5G 網絡訂單交換。中法兩國隨後都駁斥了這個說法,而法國也鄭重表示,中國的口罩不會改變該國在5G網絡合約的決策。
在政治方面,美國國會以415票對零票出臺《臺北法案》(TAIPEI Act),可以被視為是近年來對中國的最大挑戰。
美國眾議院3月4日通過參議員修正版的《臺北法案》(全稱為“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以支援台美進一步強化雙邊經貿關係,支援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同時,該法案也呼籲美國利用影響力或其他工具,支持臺灣成為不以主權國家為參與資格的國際組織會員,並在其他適當組織中取得觀察員身分。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以國安為由,准許Google啟用連接加州與台灣的海底光纖電纜,這也被外界視為美國加強臺灣國際地位,進而鉗制中國的其中一步。
评论区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