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疫情之下 生活難續

疫情之下 生活難續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許多中小企業都承受不住衝擊而紛紛結業。在喬治市落腳10餘年,擁有的3間文創商店一群文創人,為了保住產業而選擇瘦身策略,決定關閉其中的“新街生活館”,以在這次的疫情寒冬中存活下去。

3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李悟幸、盧志興及吳漢仁因志同道合而在10年前合作,在本頭公巷創立主打“老檳城情懷”的“14號生活館”文創商店,也是當地成為世遺區後的第一批文創商店。他們隨後也陸續在打銅仔街和新街開創開設“41號生活館”及“新街生活館”文創商店。

盧志興在臉書帖文表示,自從3月18日行動管制令開始後便停業,直到5月11日新街生活館重新開業,但遺憾的,也是該館營業的最後一天。館內的物品已陸續搬遷到另2間生活館,即本頭公巷14號生活館或愛情巷41號生活館,希望支持者可以繼續到另外兩家生活館光顧。

他感嘆,疫情讓全球經濟停頓,其中影響最深的便是旅遊業,該館就是在疫情的洪流下,被迫關門。無論是創辦人,還是經營人,他們的心情都非常沈重。

該館貼文也指出:“復工的這一天也是新街生活館熄燈歇業的一天...”

貼文也交代該館樓上的“篋篳裡的故事-華人下南洋文件史料展”,將暫時收留著,並且希望很快能再次展示讓大家參觀。

李悟幸:“篋篳裡的故事”將暫時收起來

李悟幸今日在接受《觀察者》訪問時表示,他們“14號生活館”是本頭公巷入遺後的第一家文創商店,也是在著名本土文化遺產保護推手林玉裳的建議下成立。

他指出,當年股東們因為檳州政府曾提出要改變新街,以吸引更多遊客前往該區,因此股東們才會想要把分店進駐新街。

然而,政府的政策卻沒有見效,很少遊客會經過新街。加上該區是貨品批發區,在週末時就更少人出入新街。“這不僅影響到新街分店的收入,而且人流太少,我們也會擔心店員在看店時的安危。”

他表示,在股東們商量後便決定結束“新街生活館”的營運,以節省成本。由於3間店類型大同小異,因此把“新街生活館”的物資整合到其他兩間店面並不會太大影響,而員工也不再需要單獨留守在店內,反而會更加安全。

看着顧客留下的感言,李悟幸百感交集

關店不裁員 資深員工繼續留

李悟幸表示,雖然他們決定結業,但是他們依然會保住員工飯碗,繼續讓員工留下來工作。

“我們的員工都跟我們很久了,其中有一位是從我們創業第一天就跟着我們到今天。”

員工跟隨生活館多年,因此股東們決定留下員工,繼續打拼

因此雖然生活館遭到疫情打擊而無法繼續經營,但感念員工多年付出的股東們依然決定讓員工繼續留下,並到其他店面幫忙。

“兩個人一起看店也好,這樣比較安全”,李悟幸微笑着對記者說。

產業短期內難恢復 反思檳旅遊業前景

對於此次疫情的打擊,李悟幸認為旅遊相關的產業在短期內都很難恢復,可能需要2至3年才會恢復到以往的狀況。

“其實就算疫情宣佈告一段落,但遊客會想要出國旅行嗎?”

他認為,此次的疫情對檳城旅遊業和文創界而言,或許是一個反思的機會。業者必須思考,現有的產業模式在疫情之後是否還能繼續吸引遊客前來消費。

他認為,相對於其他旅遊勝地如曼谷,既有特別的本地文化,又有適合外國遊客口味的美食以及夜生活,而檳城的旅遊元素顯得較為單調。

“檳州可以吸引遊客的元素還有哪些?依然靠壁畫嗎?依然靠美食嗎?”

他認為,疫情之後遊客的觀光心態可能也會隨之改變,那麽檳州現有的旅遊元素是否還能繼續吸引遊客,是業界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评论区

没有找到数据。

你的看法是?

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以便留言。

登录 注册